本网讯(通讯员:宗良)近日,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宗良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拍摄的纪录片《竹梦马郢》完成制作。
这部聚焦长丰县马郢村 “青梅竹马竹编艺术馆” 的影像作品,以创客张静团队的创业历程为脉络,串联竹编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成为文化与传媒学院 “乡村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 建设的鲜活宣传素材,彰显了 “高校 + 乡村” 双向赋能的育人成效。
马郢村作为安徽新华学院 “大思政课” 教学实践基地核心片区,其从 “空心村” 到 “网红村” 的蝶变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思政教材。此次《竹梦马郢》的拍摄,将镜头对准青梅竹马竹编艺术馆,以 “乡村 + 手作” 的创新模式,让沉寂的竹编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拍摄期间,学生团队循着竹编的制作脉络,从选竹、破篾、刮青的传统工序,到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文创产品的创新实践,全程沉浸式记录。“当看到匠人握着竹篾的手布满老茧,却因订单增加而舒展笑容时,我们真正懂了‘非遗传承’不是口号。” 参与拍摄的学生高德玲感慨道。这种扎根田间地头的创作过程,正是一堂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
纪录片中,主理人张静团队面临的 “传统手艺慢工与现代电商快节奏的碰撞”“非遗价值不被理解的困境” 等真实场景,成为学生理解乡村创业复杂性的鲜活案例。为呈现最真实的创业生态,学生们跟随团队参与电商直播、文创设计研讨,甚至协助整理村民竹编技艺口述史,将专业学习与乡村需求深度对接。
这种实践不仅锤炼了专业能力,更实现了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宗良老师表示:“竹篾的每一次交织,都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创业的每一步前行,都是责任与担当的践行。我们希望通过影像,让学生在记录中感悟文化传承的重量,在实践中明晰青年担当的内涵。”
接下来,学院还将依托该作品开展延伸活动,推动纪录片从 “宣传素材” 升级为 “实践载体”。地方文化资源是鲜活的实践教材,我们要让学生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初心植于乡土沃土里。

(审核:洪玉 责任编辑:文湘靖 江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