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一池徽州

发布日期:2025-06-26
分享: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题记

       她锤炼于松桐梵亡的颜色,沉淀自史前的遗泽,用墨作裳,以纸为台,是一位可自由漫步于时空之间的、婉约又飘逸的佳人。她可携朝霞融水,亦可捧月光入砚,清辉淋湿纸上万壑绵延,桐香滴落小重山,于群峦深处镌刻迎客松的四季深浅。她轻启的朱唇,能吟出千年不朽的诗篇,抬眸后的转身,可翩翩起舞于艺术之巅。她的舞步轻盈而曼妙,每一次的旋转都洒落一地绚烂的星光,那是她内心对美的向往和收藏,得以让后世去窥见那些逝去的风华与绝代。
       馨香浓郁,坚而有光,如此佳人,名曰“徽墨”。在烟雨迷蒙中,白墙黑瓦映着青山如黛,分不清这是皖南还是水墨,随松烟的香气,踏过青石板步入院中,匠人身着粗布衣裳,手持方锤,正在台子上凝神聚力地敲打着墨饼,从我步入到离开,敲击声不曾停歇过一秒,每一次的捶打,都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彼此间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传承。缕缕松烟漂染出云烟满纸,淡淡墨香氤氲成山林迷雾,要想制出“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这样的好墨,实属不易。
       我只是看到了杵捣这一个制墨步骤就已觉得十分不易,然而整个过程还包括从选材、炼烟、和胶、杵捣到成型、晾干、描金乃至未曾规划到步骤中的更细小环节,每一步都与匠人的心血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着千年的墨韵芳华。于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制墨匠人以耐心绘就古老技艺与文化之韵,匠心独运,宛若星辰不灭,不止照亮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亦是照亮了对生活无尽的憧憬与追求。
       当我亲手拿起一块刚刚制成的墨锭时,一股温润如玉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苏轼形容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晴乃佳”,于是我摒弃所有杂念,轻轻开始打圈,墨块在砚台中缓缓旋转,与湿润的砚面摩擦出沙沙的声响,墨汁落下,或深或浅,或浓或淡,如人生种种经历,或喜或悲,或忧或乐。人磨墨,墨磨人,研墨即研心,真是非凝气静心才可磨成一池浓墨。当墨色逐渐浓郁,墨滴如丝如缕般在砚池中缓缓晕开,至此,方能拿笔蘸墨。笔蘸满了墨,墨浸透了浆,浆润开出徽梦,徽梦连通心门,心门开,即未来。
       尘烟经起,弄墨香满衣,金光璀璨。徽墨,自唐风宋韵中悠然走来,携着千年的历史云烟,不言不语,却以温婉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个与她相遇的人。透过或明亮或深沉的画面,跟随或细腻或简约的笔触,我们得以探知来自历史年轮仍不断跳动的脉搏并为之惊叹。墨色缘起,千年流转,她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承载着他们对世界的热爱与追求。她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让文化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老树迎客,临海奔啼,时代已以岁月研一池烂漫徽州,少年不如以青春执笔,绘一幅前程似锦,谱一曲未来可期。

(供稿:雷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