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百帐重门,景远亭深,我有七八门坊,万千棱楞,难敌时光落尘。安徽,在大多数人眼里是没什么存在感,没什么特色的一个省份,但实际上晥北粗犷,皖南灵秀,这个处于中部地区的省份正兼具了豪放与温柔。淮河将中国分为南北,也将安徽分为皖北和皖南,既有北方的肆意洒脱也有江南的诗情画意。《徽州府志》记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潮商,徽商,晋商,是中国历史三大商帮。曾几时徽商盛极一时,笔墨纸砚皆出于此,后来往事随风。
徽墨、宣纸、湖笔、歙砚、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溪绿茶、六安瓜片、黄山、九华山等等,安徽省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情感积淀。明朝戏曲家汤显祖曾有云:“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历史变迁,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移动,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区域文化。徽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鼎盛,包容、沉淀、广博。徽风晥韵不仅是对安徽文化的赞美和认同,更是对安徽历史和现实传承的体现。
中国菜按不同的风味和特色,可划分为不同的菜系。徽菜位列其中,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徽菜植根于古徽州,深受程朱理学思想文化的影响,讲究食材的原生性。徽菜的灵魂可简述为:黄山物产,徽商文化。徽菜的招牌菜有徽州臭鳜鱼、肥西老母鸡汤、胡适一品锅、黄山毛豆腐等等,在小学时期听语文老师说起黄山毛豆腐,馋的直咽口水,放学便和妈妈嚷嚷着要吃,第二天便吃上了,外酥里嫩,当真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黄建璋言:“茶文化,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茶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融合,而茶就是文化的载体。茶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了,自古以来,茶叶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文化在中国,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贸易始于汉代,两晋时期,饮茶之风兴起,后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加速了茶叶的贸易。我国十大名茶排行榜,六安瓜片、黄山毛峰次次有名。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效,因而被视为珍品。人们饮茶时往往喜欢搭配上一些小点心,如枣花酥、青团搭配绿茶就比较合宜。春节回家,舅妈正在泡茶,用的不是待客的一次性纸杯,而是小小的茶盏,我起了兴趣,坐在一旁静静的看舅妈鉴别茶叶,然后冲泡,舅舅看到我笑着对我说,你有空也可以去考个茶艺师的证书哦,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不太了解,但我还是点了点头,后来经查阅发现,茶艺师是茶文化的传播者,茶叶流通的加速器,是一个温馨且富有品味的职业。滚烫的水倒入茶盏,茶叶遇水扩散开来,漂浮在水中,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茶叶逐渐沉底,泡茶好似一种修行,茶泡好了,心也静了。
九华山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十分巧的是我正居住于九华山下。看过来往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朝着心中的圣地奔赴,香火不绝,烟雾缭绕,佛音绕顶。登上一阶阶石梯,朝着大殿一步步接近,抬头,心中皆是清明。人总是要有点信仰什么的,不管是什么,这样在希望渺茫之时,才有可能点起希望的火束,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欲望。抬手举香三柱再三拜,于大殿内长跪,向神佛祈求平安长寿,离去时心头好像轻了些什么,坐缆车而下,看来时山路,感叹人类竟如此渺小,回望大殿,竟觉云雾飘渺。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传承发展黄梅戏,让其成为安徽最靓丽的文化名片。黄梅戏是安徽的特色戏曲,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经典篇目有《天仙配》、《女驸马》、《孔雀东南飞》等等,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能是因为被其中的化蝶所感动,也可能是因为流传度广,耳熟能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的追求,人们会下意识的被美的东西所吸引,并愿意为他而花费时间去了解。
每每于河边漫步,青山绿水,黑瓦黄墙中,徽派建筑总是非常的亮眼,每次看到总要停下细细观望,白墙灰瓦,马头墙,三雕等等,巧妙的与自然环境结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好像“我”在哪卧倒,山水风物就在哪与“我”相拥,为“我”倾倒。我总在想会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这个房子里,会不会温文尔雅,满腹诗书,一颦一笑动人心弦,日常的休闲是赏月观花,磨墨题字,虽然表面文绉绉的,内里却一身傲骨不肯低头。
寒暑假总是同爸妈生活在乡下,夏日日出早,白昼长,早上五点半多天就已经挺亮的了,这个时候已经能听到小河边棒槌捶打衣服的声音了,人们路过的交谈声,今天吃什么菜,菜园里还有什么菜,很多天不下雨菜园不浇水菜都枯死了,在过些时间,就能听见买菜的三轮车在路上按着小喇叭提醒村人可以过来买菜了,夏天常吃的有豆角、茄子、丝瓜、冬瓜、空心菜等,早些日子还在学校时,打电话给妈妈,问她家中的空心菜摘了吗,回家想吃。偶尔,还有买水果、烤鸭的三轮车,解决了人们错过公交车却又想上街买东西的问题。晚上和家人邻居散步,看看别家养的狗和鸡。乡下的日子十分闲适,没有内卷,没有复杂的人际交往,只有悠扬的蝉鸣和潺潺的流水。
《回乡偶书》中有“乡音无改鬓毛衰”,初读不识诗中意,由于在外读书,同学们大多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逢年过节买票回家,到了车站上了公交车,听到司机师傅用家乡话问我买票了没,那一瞬间,有种眼眶一热的感觉,心中动了一下,原来这就是乡音,难怪小学时回到老家,乡中老人总是打趣的问,在外面读书还会不会说土话了。家乡话在现代汉语里叫方言,同一个事物用不同的方言表达会产生不同的趣味,不同的方言展现不同的风土人情,安徽省内方言众多,皖北和皖南的方言截然不同,但是人们间的交谈好像并不是问题。古老的音调穿越了千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如是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安徽是文化大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充足的文化自信,唱响徽风晥韵,继承,发扬,传播,更新,促进人和物的全面发展,谱写时代篇章。作为生活在安徽的新青年,徽文化贯穿于我们的一生,我们也有理由让徽文化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供稿人:刘君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