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故事取材于《诗经》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关于周王朝发展的史诗性作品,聚焦于后稷、公刘、公亶父、季历、周文王、周武王六位人物在周族由部落氏族到大周王朝的发展历史。其中不仅歌颂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良好美德,而且赞美了周王朝在建立过程中推行的德政、民本思想。故事暗线也讴歌着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百年伟大奋斗进程并且展示了我党为了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着不懈努力的剪影。
人物介绍:
后稷:周族始祖,降生过程具有神话色彩。曾协助大禹治水,因擅长农事而被舜受封于邰地。
公刘:族群在邰地发展受限后率领族人长征迁徙至豳定居。
公亶父:率族自豳迁岐进行二次迁徙,在周原建立基业。
季历:公亶父之子,骁勇善战,周族在其治下开疆拓土。
周文王:即姬昌、西伯昌,季历之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周武王:即姬发,周文王之子。盟津之誓后伐纣灭商,建立起周王朝。
颂歌
燧人取火,光耀万邦;伏羲演法,化成天下;神农百草,泽润生民。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昭晖,磅礴东方。
——序言
一、薪火相传
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之上,渭河环绕之所在,柳叶依依、水草烂漫,有片片由草芦组成的聚落。
其内,十多个粗麻衣孩童身穿正盘腿坐在一只只矮桌后,一个个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屏息凝神。其中一个四五岁孩童头上扎着两个角辫,拙劣地模仿着周围大孩子的动作,笨拙中透露出一丝可爱。
为他们授课的老者正斜靠在一座软塌上。这老人身着朱红色长袍,长发花白而顺直,面容狭长又挂着淡灰色眼影。此刻他脸上正挂着淡淡的微笑,对这些孩童进行着启蒙课授课。
白发老者拿捏架势、拽着语调,缓声道:“话自远古神战末,书起女娲捏人灵。其时咱人族方兴未艾,幸有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诸多人族先贤,披荆斩棘、戮力前行,于蛮荒万灵的夹缝中,开辟出了如今人族栖息之地。我人族在这天地间挣扎生存,流了无数鲜血才有了这暂居之地,但周遭豺豹盘踞,实可谓危险重重……”
这时,一个大孩子突然站起来说:“后稷爷爷,这故事我都听好几遍了,能不能换些新鲜故事讲,我想听你小时候的故事。我爸爸时常提起,说您是神灵佑生,您的母亲姜嫄踩着神灵的脚印感孕而生下您。但您母亲却觉着古怪,接连把您丢弃在街巷、密林、冰面,但您却每次都安然无恙。在街巷中,有牛羊为您哺乳;在密林里,樵夫又将您带回;在结冰的湖面上,连水鸟都会用羽毛为您取暖。大家都说您一出生就有天帝庇护,是天生的领袖哩!”
只见被称为后稷的白发老者哈哈大笑,说:“尚在襁褓中的事情我怎么可能记得清呢,也许只是族人抬举我罢了。不过关于我的故事,我倒是可以给你们讲讲我们族群之所以受舜帝封赏,来到这邰地的故事,那你们想听吗?”
下方众孩童齐声回:“想听!”
语落下,后稷目光扫过这十多孩童,看着那一张张认真的小脸,拿起一旁陶碗,大口地饮了口陶碗里的酒,目光逐渐迷离,开口道:“话说那时我还年轻得很嘞!我和我的哥哥契都在舜帝的宫廷中做事,舜帝叫我兄弟二人协助禹治理洪水。你们是不知道当年未治水前的天下四方呀,一旦天降暴雨,大地上瞬间就化作一片大泽,民众们根本没有办法从事正常的生产,落得个生灵涂炭。但禹不愧是能当帝王的料呀,一改以往他父亲鲧的做法,改堵为疏,把河道整得明明白白的。但即便是在禹的带领下咱们也花了十三年才把洪水治理好。”
“治水完成后我发觉这原来的大泽上的土地居然比王田的土地还要肥沃。于是我带领着民众开始辨明土质,开垦荒地,去除杂草,挑选嘉禾,进行播种。不久后秧苗吐芽出新苗,禾苗节节往上冒,拔节抽穗十分结实,谷穗迎来了大丰收。”
“舜帝看我精于农耕,所种之物皆有收成,于是封我为后稷。后来又将邰地赏赐作为我的封地,我便带着家族一起迁来这邰地。”
一个女童发话道:“怪不得我母亲说咱们现在在这并不丰饶的土地上能够年年丰收都是靠后稷爷爷你呢!”
“是呀,论农事我可是有一手呢。”后稷乐呵呵地说道。
但随后好像又想起他这启蒙课好像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又神情严肃地说道:“总而言之,我们现在一切的成就都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努力而得到的。无论是我这授民稼穑,还是大禹治水,甚至再往前翻到燧人钻木取火、伏羲推演八卦、神农尝百草,这都是靠我们的先民自强不息地奋斗而得到的成功。
后稷顿了顿,随后又说:“并不是每个种族都有一个叫燧人的前辈,是去钻木取火而非去找神借个火。也不是每个种族都能有伏羲先皇这般,以阴阳八卦演绎天地至理,推演修行万法,让族群能持久不衰。言之总之,一切的一切还是得靠咱们民众自己呀!”
说罢后稷的目光遥望向门口的远方,那里有暧暧村居,依依炊烟。再往远处望,有金黄麦浪,渭水滚滚。望向更加遥远的远方,他看到了同大禹治水所立下的刻碑;看到了神农氏教民艺五谷所撒下的种子;看到了伏羲氏在卦台山巅所留下的阴阳五行;看到了燧人氏钻木所产生的火种依旧守护着万家安宁。
这,也许就是人族自强不息的薪火相传吧。
二、筚路蓝缕
大帐之中,数人端坐其中,一道声音打破了长久的平静
“大王,我们真的要离开故土吗?”一个穿着轻甲的中年大汉对着主座的身影说道。
只见主座上面容敦厚的中年男子眼中上满是坚决,他开口道:“唉!各位都是我们部族的中流砥柱,现在的情况大家也都清楚。邰地再也不是后稷先祖刚来时的模样了。土地经过几代人的耕耘消耗,生产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很难满足目前咱们部落民众的生活需要。近年来更是天寒少雨,连续好几年都是歉年,我们已经耗不起了。何况北方戎狄尚且虎视眈眈,连年进犯我族。目前我们唯有迁徙这一条路可选。”
“但我们真的要离开族地吗?这里是后稷先祖曾经生存过的地方,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在此生存并长眠于此。如果我们走了,这片土地势必会被戎狄践踏呀!”一位华发老者掩面叹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祖宗之法未尝不可变,此刻不变便是亡国灭种,如何以存续祖先香火。你我都明白此刻迁徙是拯救部族的唯一的办法,后稷先祖也有言一切都是每代人用自己双手开创的,祖辈们能在邰地开创部族,繁衍生息。如今正处于部族生死存亡之际,我们为何不能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长征,用我们的双手接续祖业?”
一片默然。
先前的中年大汉开口:“我就不信我们这代人会比我们的祖辈差。公刘我可不会让你一个人在这长征中逞英雄,要干就一起干,大家说是不是!”
众人齐声应和。
一场伟大的长征就此拉开序幕。
在族人眼中,他们这一代的领袖公刘向来忠厚纯良,干事踏实,只要是他作出的决定那么一定会规划得有条不紊。他告诉族人统计好仓库里的粮食,包好分给各个家庭,让各家各户带上自己的物品,做好远行的准备。为了抵御迁徙路途中可能受到的戎狄的侵扰,他让男子都佩起弓箭,手执戈矛,把盾牌刀斧都准备好。一番准备之下,部族向着远方开始大踏步往前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处。
公刘率领族人在溪泉岸边饮过百泉,在广阔溥原上凝眸疾驰,在南冈之上放眼远眺。纵使期间有猛兽突袭,戎狄侵扰;纵使有饥寒困苦,食不果腹;纵使有族人离散,天人两隔。但最终,这场长征终究会迎来终点。
在一个日复一日仿佛没有穷尽的的午后,他们发现了一处土地平旷、水草丰茂之处。在这名为“豳”的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作物,远处的高地可以建立要塞,视察敌情,是难得的佳处。
公刘转身对着身后的民众说:“族人们,我们做到了,我们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处所。在这里,我们将开辟田地,修筑屋舍,建立军队,共同在此地繁衍生息。我们没有依靠别的部族的施舍,没有祈求戎狄的怜悯,没有在邰地坐以待毙祈求神明的庇佑,我们单靠自己就完成了这一伟业。我们继承了后稷先祖的教诲,往后也必将在此地凭借我们的双手托起我们部族新的未来,延续部族的薪火。”
三、浪遏飞舟
“父亲,你说为什么戎狄对我们总是穷追不舍呀?在公刘先祖时期他们就时常进犯我们,我们那时进行了避让,从邰地迁到了豳地。在父亲你年轻的时候也是因为戎狄的骚扰,令已经在豳地安家已久的族人们不堪其扰。所以父亲你带着族人们又一次开启了长征,一路向西来到了这岐山脚下的周原。可这鬼方诸部怎么又在外面群狼环伺,想吞并我们呢?”小季历对着自己的父亲公亶父问到。
公亶父回复到:“傻孩子,还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富足呀!无论是鬼方也好,戎狄也罢,你看他们都养着一大群牛羊,逐水草而居,一旦遇到无法抵御的危机那么他们完全没有办法进行抵抗。为了生存就只能不断对我们这种稳定的农业生产地区进行掠夺。说起来还得感谢我们的后稷先祖呢,要不是他教会了我们稼穑之道,也行我们现在也同鬼方部落一样在平原上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呢。”
“那他们不会也和我们一样学习稼穑农事吗?”季历继续问道。
“一个部族的生活习惯那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呀,你也听过公刘先祖当初进行长征的决定也收到过不少质疑吧,可是我们比鬼方部落要幸运。我们的祖先在公刘先祖的雷厉风行地带领下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做出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决定。一个部族既然没办法从内部进行自我改革,那么就只能等别人从外部冲破他们抱残守缺的枷锁,对他们进行变革了。”公亶父回复道。
“那我以后就要把这些侵犯我们的部族统统打趴下,让他们也学会稼穑,这样他们自己就可以自给自足,就不会一直骚扰其他部族了。”季历用坚毅的目光看着父亲说。
公亶父用温柔的目光给予回应,说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的长征任务已经差不多要完成了,那我期待我们小季历的表现咯。不过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先去把我们在周原部族的城墙先修缮好,大家都加把劲,争取下午就把任务完成了。”
在季历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如此忙碌。父亲在年轻时就效仿公刘先祖带领族人又一次进行了迁徙。抵达周原后,他又带领族人开始平整土地、夯筑屋基、建造屋舍、垒砌城墙。在族人的通力配合下,一座新的城邑拔地而起,让前来骚扰的敌人无可奈何。但鬼方诸部仍旧贼心不死,时常进行小规模骚扰进行试探。
这天过后,一道熊熊燃起的火苗开始在季历的心中萌发。
多年过后,当正在前往殷都准备接受商王受封“西伯侯”的爵位时,季历仍会回想起那日午后父亲对自己说的一番言论。
此时的他已经率领族人完成了开疆拓土的功业。曾经威胁周人已久的鬼方诸部在季历一次又一次地反击中逐渐归化、臣服。他曾征讨西落鬼戎,俘虏过声名赫赫的“十二翟王”;也曾千里奔袭远赴晋北,在管涔山下与“燕京之戎”作战,威名远播。在季历的带领下,在公亶父时期就定居于周原的族群逐渐被其他部族称为周族,原先小小的村落被高大的城邑所取代。他所在之国被人称为周方,逐步成为殷商王朝的西部柱石,被尊奉为西部众诸侯之长。
此时的季历正意气风发,坐在马车之中望向愈发清晰的殷都城门,畅想着往后周方的发展道路,那该是怎样一番美景呀。
四、星火燎原
“来呀,西伯昌!大家都说你是贤德之人,我却听说真正的圣人是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的,今日我便要看看你究竟是不是众人口中的圣人!”只见帝辛身着丰衣,口含美食,盘坐在殿堂高椅之上对着殿下的西伯昌说道。他的腰腹便便以至腹部肥臃拖及至膝,身旁的美姬正不断往他的爵中添酒,一旁的狭眼男子崇侯虎正低头斜视着大殿之中的西伯昌。
此时的西伯昌接过仆从递过来的簋,托起后用袖口掩面低头。在商王看不见的地方,他正怒目圆睁,面容扭曲。
“再等等,再等等……那么多年都过去了,难道就要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毁坏我周族数百年的基业吗。数年前父亲受封西伯侯后,显贵得再无官可附加,便被商王文丁软禁殷都,一年后又被处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莫如是。纵使戎马一生的父亲季历面对商王心中怀疑的种子也无可奈何。父亲死后周方交付到了我手中。纵使我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公亶父、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表现出人畜无害的样子,还是被拘于羑里,长子伯邑考也被留在殷都做质子。即便如此!即便如此!商王还是没有放过我们。伯邑考呀,是我对不起你!如今的周方还未有独自对抗殷商王朝的力量,再等等,再等等……很快了,很快了……商王无道,天命不在殷,终有一天我会打破这旧世界,创立一个新世界。”
思想斗争结束,西伯昌随后将簋中肉汤送入嘴边,一饮而下。
随后笑着面对商王说:“味道不错,我哪里是什么圣人呀,都是那些愚民瞎说罢了。要我看商王帝辛您才是圣人。对外殷商王朝在您的带领下开疆拓土,征伐夷方,打得那些蛮夷闻风丧胆;对内大王您将国度建造得井井有条,一座座雄伟的宫殿都在展示着大王您的丰功伟绩呀!”
帝辛听闻大笑,说:“我说也是,大家都说你西伯昌是圣人,但哪有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汤还泰然自若的。崇侯虎,我看以后那些对于咱们西伯昌的流言蜚语就不用一一汇报给我了。”
“大王您说得对。”帝辛身旁的崇侯虎谄谀取容连连称是。
是夜,散宜生架着马车同身后的西伯昌说道:“侯爷,您在治岐期间,奉行德治,把西方诸多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没想到商王还是对咱们周国下手了。商王真是昏庸无道,酒池肉林尽豪奢,横征暴敛惹民怨。天下百姓那是敢怒不敢言,早就想推翻这暴政了,现在就等着一面大旗揭竿而起,众多百姓和方国便会一呼百应,跟随着我们。也亏了帝辛昏庸,咱们用了些财货美姬便把侯爷您救出来了,他还赐给咱们弓矢斧钺,这下咱们回去便是天高商王远,只是可怜了大公子……”
西伯昌仿佛自言自语道:“还差个契机……还差个契机……”
西伯昌回到岐山周原,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天意使然,他没等太久契机便主动送上门了。
虞国和芮国因为一些纷争而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到了要大打出手的地步。于是两国各自派遣使者前往周原,想要西方诸侯之长的西伯昌对此进行断讼。但到了周原,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周国人都相互谦让,长幼有礼。这令两国使臣都非常惭愧,认为自己所争论的正是周人所羞耻的,来这里请求断讼只是自取其辱罢了。于是两国使臣相互礼让着离开了。
其他诸侯听闻了这件事情后,凡是有矛盾纠纷都来找西伯昌评判。此时西伯昌虽然也还是一介诸侯,却已成为天下诸侯们的道德楷模。
“时间到了,天命在我,民心在我。”西伯昌坐在大殿之上,目光如炬。
同年,西伯昌在诸多诸侯的拥护下受命称王,后世称其为周文王。文王受命后,姬昌带领周国接连讨伐犬戎、密须、邘、崇 ,基本整合了整个关中平原,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灭崇后,姬昌建立丰邑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接着姬昌继续南下,将势力拓展到长江流域。此时他与晋陕高地、长江流域等地的方国结成同盟,达成了“三分天下,其二归周”的局面。
此时的姬昌已经发须皆白,九十余岁的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叫到床前:“姬发你勇猛而不失智谋,加上有你的弟弟姬旦辅助你处理朝政,我已经看到我们的胜利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可能看不到我们周国在天下推行王政的时候了。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曾经接续下了你们祖父季历留下的薪火,当时我也是临危受命呀,稍有不慎便是满门屠戮。但好在我没有辜负先祖们的基业,曾经流传下薪火,在我这化为点点星火,化作了燎原之势。局势大好呀,宜将剩勇追穷寇,接下来就要看你们的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呀!”
五、风华正茂
“大王,咱们五万军队真的能打得过商王七十余万的军队吗?传言死去的商王们都会升人天穹,陪伴在上帝身旁作为其宾客。上帝能够左右天气、战争和吉凶,可厉害了。也就是说商人有天帝庇佑,是天命所归呀!”近侍对着前方的姬发说道。
此刻他们正站在孟津的高台之上,台下为正在整顿集结的军队。
“什么天命所归。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我还说咱们文王是天帝近臣呢!”少年姬旦抢先一步回答道。
姬发仍沉默不语,身旁的姜尚对着近侍说:“什么是天命,又是谁定义的天命?按这么说的话那我们部族早在公刘先祖时就应该顺从天命,最终落个亡国灭种的下场。天命靡常,几年来商王倒行逆施的做法还不够过分吗?殷商现在已经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了。忠臣比干被商王剖胸挖心;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百姓们对于殷商王朝稍有怨言便会锒铛入狱,遭受炮烙之刑。殷商已是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了,此时不征伐商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长久沉默的姬昌望着下方已经逐渐排列成型的队伍,终于开口了:“我们讨伐商纣王是为了什么?单单只是为了替祖父季历和父亲姬昌报仇吗?我曾经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我在孟津退了。我们当时明明都已经渡过黄河却又折返了回来。我那时计较的是一家一户的私计,但很快我发现我错了。在孟津之会后,商王愈发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沉湎酒色、拒谏饰非。朝中贤臣被一一排挤处死,黎民百姓被迫服从徭役,被抓入军队之中。这其中有多少妻别夫,子离母,父丧命,女遭辱的惨剧发生。如果我们当时能够直捣黄龙,拿下殷都,那这些百姓是否能够免遭屠戮呢?每每念及黎民之苦,我都如同剜肉割心。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什么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就是天命所归!既然商王不爱惜自己的臣民,那就由我们来爱惜吧!”
此时一位斥候小跑过来,脸色涨得通红,大声汇报道:“大王,庸、蜀、羌、徽、卢、彭、濮人等八百诸侯率兵前来助战,部分受够了商王的剥削的百姓也从殷都朝歌跑出来,愿意加入我们的军队,共同讨伐商王。”
姬昌听闻笑道:“人心向背,德政兴替。这从来都是决定战争成败和王朝兴亡的关键所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次民心在我大周,天命在我大周!”
台下军队已整备完毕,迎着朝阳的铠甲散发出片片甲光,将高台照亮。将士们手中寒芒数点,衬托着他们的势如破竹的意气。
此时姬发面朝全体将士,高举右拳,中气十足地大声喝道:“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词了:现如今殷都里牝鸡司晨,商纣王听信妲己的谗言,背弃了自己的祖先宗庙。放着同宗兄弟,不予任用却尊重四方来的逃犯,让他们做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百官族姓,在商都作奸犯科。
现在我要代表民意,对商纣王进行讨伐。将士们,努力呀!冲锋时别忘了队形的排列。冲锋吧,将士们!我们都足够威武勇猛,能够像虎、貔、熊、罴一样征伐到往朝歌城下。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对迎面投降的人进行杀戮,他们也是迫于商纣王的淫威而被迫参军,他们将会成为我们推翻殷商王朝暴政的伙伴。冲锋吧,将士们!”
军队行至牧野,这里宽广平坦,檀木组成的战车在朝阳中鲜明闪亮。驾车的骏马强壮有力。姜尚率先打头阵,如同雄鹰展开翅膀一般,主动冲锋对商朝军队发起攻击。商军见状纷纷倒戈,臣服于民心所归的周朝。大军势如破竹般对着商朝军队中的残余的顽固势力展开最后的进攻。
不久后,殷都朝歌城破,姬发同姬旦、姜尚一同抬头远眺,只见商纣王苦心孤诣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成的鹿台行宫早已被熊熊大火所淹没。
姬发遥想周族从一个小部族发展为周王朝,经过后稷、公刘、公亶父、季历、文王等数代人探索,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坐拥江山的转变。姬发不会忘了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时的自强不息;不会忘了公刘带领族人迁徙长征时的筚路蓝缕;不会忘了公亶父在二次迁徙长征后的与民休息;不会忘了季历戎马一生的英勇无敌;不会忘了文王含垢忍辱后的励精图治。数代人的努力换取了整个王朝民众的支持。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属于我周朝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时代到来了!”
(供稿人:肖磊)